12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施行。在經過三次征求意見,以及海南、深圳的試點之后,監管辦法*終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明確了處方藥網絡銷售的管理方法,這意味著,多年來備受爭議的網售處方藥正式步入了規范化時代。
由于互聯網平臺“準入門檻低”“身份鑒別難”等特點,社會對于“藥品該不該網售”的問題始終未能達成意見上的完全統一。
今年6月,一則關于“國家擬禁止第三方平臺直接參與藥品網售”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后經確認,該說法系社交媒體對于政策的誤讀。但在辟謠前,隨著消息擴散,二級市場上,有相關業務布局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股價隨之暴跌,盤中跌幅均超過9%。
這充分說明,該行業有著嚴重的“政策恐慌心理”。不過從今天開始,《辦法》正式施行,網絡售藥將變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強監管的壓力。
《辦法》指出,要落實“四個*嚴”要求,對藥品網絡銷售管理、平臺責任履行、監督檢查措施及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各級藥品監管部門要梳理轄區內藥品網絡銷售企業和第三方平臺情況,建立健全監管臺賬,全面掌握轄區監管對象底數;要采取常規檢查、飛行檢查、交叉檢查等方式強化監管,并對配送企業等開展必要的延伸檢查;要加強跨地域藥品監管部門的協同配合,加強與公安、衛健、網信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跨地域藥品網絡銷售案件協查機制和跨部門聯絡機制。
針對*受爭議的網售處方藥,《辦法》明確要求實行實名制,且相關記錄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方審核調配,對已經使用的電子處方進行標記,避免處方重復使用。第三方平臺承接電子處方的,應當對電子處方提供單位的情況進行核實,并簽訂協議。
此外,為了進一步完善藥品網絡銷售監管有關政策,明確藥品網絡銷售范圍。11月30日晚,國家藥監局發布了《藥品網絡銷售禁止清單(**版)》,明確禁止銷售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醫療機構制劑、中藥配方顆粒等藥品。
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購藥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根據米內網數據,2021年中國藥品終端銷售額為17747億元,其中線上銷售額368億元,同比增長51.49%。
《辦法》正式施行后,受益*大的應該就是醫藥電商巨頭。有從業者表示,《辦法》落地后藥品零售市場將重新洗牌,醫藥電商的經營方式將由粗放經營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那些不合規的醫藥電商小企業可能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多出來的份額將流向合規的大平臺。
新的環境需要新的布局。數據顯示,我國處方藥市場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占藥品終端消費市場的份額達85%以上。如今處方藥網絡銷售已經完全合規,這意味著相關的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銷售處方藥的核心在于“處方”,誰在這方面取得優勢就能在市場上謀得先機。
阿里健康與多家互聯網醫院開展合作,可以實現數千名醫生在線為患者復診開方,3000名以上的藥師提供審方和相關藥事服務。
京東健康著手建立了處方審核智能化管控平臺,通過電子處方審核合理用藥輔助決策系統和OCR關鍵字圖片識別智能化系統,對線上問診電子處方和用戶上傳紙質處方進行輔助審核,在保障準確的前提下,顯著提高了速度,為消費者節省了時間。
在線上銷售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冗余都可能造成大量消費者流失。業內人士告訴賽柏藍,在后半場,能留下的一定是在各個環節沒有明顯弱項的“六邊形戰士”。
除了醫藥電商巨頭,部分嗅覺敏銳的傳統醫藥零售企業也抓住機會持續擴大其互聯網業務板塊。像一心堂在天貓開設了一心堂大藥房旗艦店,開始步入第三方B2C業務的藥品銷售,此后又入駐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開始探索B2C和O2O這兩個模式的延展。在2022年上半年,一心堂電商總銷售額同比增長62.64%,其中O2O業務同比增長77.59%。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辦法》的落地實施,處方藥在線零售市場規模將加速擴大,醫藥電商巨頭和傳統醫藥零售企業的競爭將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