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況下,中小型醫藥公司的經營者們不愿輕易讓人收并購,成為別人的子公司;更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公司慢慢垮掉,或直接走向消亡。但市場不同情弱者,勝者為王敗者寇,這是市場的生存法則。
如今,中小型醫藥公司的位置很尷尬,雖說每年還有一個億或是幾個億的盤子,但是已經沒有了先前的發展速度,經營好的也已經到了瓶頸,往上突破已是天花板,往下就不敢想了。
商業公司不同于制藥企業,上升快,下滑有時也快,若經營不當,哪個版塊出現問題,很有可能一瀉千里。
因為商業公司不像工業企業那樣有自主產品的支撐,商業就是買進賣出,或者說是快進快出,以產品的進出差價換得公司生存的利潤——說到底商業公司的生存相對脆弱,經不住略微大一點的風浪的沖擊。中小型醫藥公司要想步子走得穩健一點,日子過得舒坦一點,那必須學會抬頭看路,不能埋頭拉車不看路,一看已到懸崖邊。
如今,一方面,醫院產品集采,大宗藥品、高值耗材降價幅度*高超過90%,已經沖擊了整個醫藥商業的價格體系,加上醫院藥品零差價的實施,醫藥公司的高毛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各種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也對傳統的醫藥公司發起了更為迅猛的從觀念到模式、價格的全面沖擊,使得中小型醫藥公司配合生產企業維護多年的價格體系被沖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醫藥公司積累了多年的人脈關系、渠道資源和終端網絡,在電子商務鋪天蓋地的低價面前,顯得難以招架。
醫藥公司需要迎著潮流,貼近互聯網,在熟悉的醫藥板塊里,精心地挑選一塊*能拿得出手的業務,進行精細化的整合與包裝,從人力、物力、財力、渠道等方面聚焦到某一個點,并同時發力,讓這一板塊快速成為核心業務,從原來的小而全的業務模式逐步轉為專攻某一點的專業化模式。